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

汉字差点儿被废除的那段历史,让我现在看汉字时都会生出一些以前看汉字时不会有的情绪——心疼,珍惜,自豪......那个年代,中国面对列强的瓜分,毫无反抗之力。中国的先驱者们不停地寻找中国的出路,他们看到清王朝末年的腐败,懦弱无能,开始反省中国旧文化中存在的积弊,一批当时的文化前驱者认为,旧文化的最大毒瘤就是汉字,改变的方式就是废除汉字。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

开启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打倒贵族文学,建立平民文学。北大教授钱玄同本来是复古派,但看到两次复辟后结果后,也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可能就在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提出废孔学,灭道教。陈独秀中国文学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蔡元培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地改用拉丁字母了。鲁迅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能自己死。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1、民国清流读后感就民国某一人物800字以上

可以从人格魅力、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对社会思潮的引领等方面,重点写写胡适、陈独秀、蔡元培、章太炎、辜鸿铭、周作人、黄侃《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是国内首部立体全景式再现民国清流大师们的史诗级集体传记,入选《作家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系著名作家、编辑家,原《当代》常务副主编汪兆骞老先生的心血力作。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叶辛、何建明,著名作家王跃文,著名学者叶廷芳、张颐武、李建军等众多名家倾情推荐!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

继承了传统“士”担当精神的一代民国清流,“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自尊、学术自尊,在风云动荡的时局中扮演着先锋角色。他们学问超绝而又狷介不羁,相互间道义学问相砥砺,却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不断被分化,一时间龙吟虎啸,各领风骚,折射了一个大时代的风起云涌、雪雨阴晴,写就了中国“士”的短暂与辉煌。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2、胡适的逼上梁山读后感

《逼上梁山》感想当1915年一股改革文学风出现时,涌现出了若干对文学有极其见解的学者,他们身体力行,用自己对于文学的见解来对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加以阐述和修正,让中国的文学获得了解放实至名归的解放。胡适先生就是其中一个佼佼者。当每个学生月末都翘首以盼的月票来时,偶然间总会有那么几张小传单,上面写的东西大都是一些西方之学说,充斥着不学汉语的言论,当有一天胡适先生收一张小传单时,忍不住写了一封回信去教育部,但一直没有回信。

胡适先生认为:“古文是半死的文字”,他将汉字与世界古今字进行比较,指出“字有死文字、半死文字、活文字的区别。希腊文、拉丁文和非日用的语言,都是死文字;英文、法文和中国白话文,都是活文字;半死文字者,以其中尚有日用之分子在”,这是胡适先生最初的对文学改良的雏形的见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获嘉县汇顺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