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重庆旅游,1949确实值得一看,虽然票价不便宜,可是整部剧让人破防。重庆1949年的故事,可歌可泣、肝肠寸断,剧目只还原了其中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需要你花时间去渣滓洞走走,红岩广场去看看,这部剧的黑科技声、光、电非常震撼,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立体环绕,真实感很强,360度旋转的舞台和观众席,实在是耳目一新,加强了互动性和冒险感、刺激感。
1、读红岩读后感600字《红岩》读后感这是一部用血与泪书写成的悲壮篇章。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泄的斗争。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这里却奏响“国际悲歌歌一曲”,200多名戴着脚镣手铐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青年学生、军人、甚至小孩(包括只有10岁的“小萝卜头”宋振中),遭到了国民党军统特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鲜血染红了歌乐山下的步云桥、渣滓洞、白公馆、松林坡、梅园......虽然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激励了剩下的革命同志坚持到了革命胜利《红岩》为我们塑造了一组革命英雄的群体形象。
2、读红岩有感《红岩》读后感600字一今年暑假,我看了好几本红色经典的书,其中《红岩》这本书我最爱读。一拿到书看到封面上画着一块巨大的被鲜血染红的红岩石,旁边生长着一棵挺拔苍劲的青松,巨石前面“红岩”两个金字映入眼帘,催我翻开书。这本书主要写了解放前“四川中美合作所的两座科密集中营渣滓洞”和白公馆里被捕共产党员的英勇故事。读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三个英雄。
他直到英勇牺牲,也没有泄露一丝党的机密。他对敌人毫无畏惧,在狱中还坚持工作,对同志十分关心,最懂得阶级的友爱,特别感人的是他被打得遍体鳞伤时,挥笔写下了《我的“自白书”》,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篇。他的英雄气概使敌人震惊,使同志们倍受鼓舞,从他身上我清楚地感悟到: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铸成的。大家还一定记得那位稳重的江姐吧,她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失去了最亲的人,但她吞下了眼泪,毅然挑起了亲人留下的重担,继续奋斗。
转载请注明出处获嘉县汇顺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重庆地下工作者狱中奋力抗争终胜利